深圳热线

神十八乘组在轨驻留192天刷新纪录

2024-11-05 10:52:31 来源:新京报

来源标题:神十八乘组在轨驻留192天刷新纪录

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叶光富

李聪

李广苏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1月4日凌晨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十八”3名航天员均为“80”后,此次在轨驻留达192天,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飞行时长新纪录。

11月4日,航天员乘组乘坐飞机平安抵达北京时,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到机场迎接。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将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关注1“太空出差”

叶光富成为我国首位累计飞行时长超一年的航天员

今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乘坐飞船奔赴太空,后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11月4日01时24分,三人随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东风着陆场。至此,该乘组在轨驻留达到192天,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飞行时长新纪录。

5月28日18时58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这是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的第一次出舱活动,也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

7月3日22时51分,经过约6.5小时,神舟十八号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出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与舱内航天员李广苏密切协同,在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为空间站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完成了舱外巡检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阶段进行的第16次出舱活动。

此后,在国家太空实验室内,神舟十八号乘组三人还完成了空间微重力物理、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等领域各项实验,以及空间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

10月30日12时51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11月1日,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叶光富此前在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时在轨驻留183天,此次重返“天宫”的圆梦征程完美收官,其在轨飞行总时长达375天,刷新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的纪录,成为我国首位累计飞行时长超过一年的航天员。

关注2“返家过程”

着陆前最后10公里

返回舱启动“空中刹车”

11月4日凌晨1时24分,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乘坐飞船返回舱,在红白大伞的护佑下安全着陆于东风着陆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飞船返回舱着陆前的最后10公里,需要上演一场“空中刹车”。“空中刹车”使用了多级降落伞、降落伞收口、反推发动机等不同手段,保证了返回舱结构的安全回收,也保证了航天员平安、舒适到家。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8所获悉,“空中刹车”的开始高度是距离地面10公里,此时返回舱的速度大约是200米/秒,接近人们平常乘坐民航客机的巡航速度。

据介绍,在距离地面10公里高度时,“回家”启动信号发出,伞舱盖“砰”的一下快速弹出,顺势拉出伞舱内的引导伞,紧接着引导伞拉出减速伞。

减速伞拉出后,先以收口状态工作一段时间,直到减速伞全部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伞、收口状态的减速伞、全展开状态的减速伞构成“多级刹车”的“主角”,它们接力合作让航天员舒适平稳地度过第一段减速过程。

在距离地面8公里时,返回舱的速度下降到了90米/秒左右,相当于正常行驶的高铁列车的速度。此时减速伞工作已经结束,在告别返回舱时,拉出1200平方米的飞船主伞。

和减速伞一样,主伞先以收口状态工作一段时间,再缓缓解除收口,直到完美展开。通过这个阶段的“两级刹车”,返回舱高度从8公里降到6公里,速度也减到8米/秒左右,相当于普通人跑步的速度,进入稳定下降阶段。

接着,返回舱会抛掉防热大底。在距离地面1米高度时,返回舱“最后一脚刹车”,底部的4台反推发动机同时点火,相当于将返回舱向上一托,把落地速度瞬间减到1米-2米/秒,返回舱平稳着陆。

返回舱着陆最后一米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10毫秒内同时点火

发动机的启动是整个返回舱着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其中,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历灼烧、黑障、开伞减速等多道程序后,返回舱的速度成功从200米/秒降至8米/秒,此时距离地面高度仅剩一米。为避免着陆速度对航天员身体造成损伤,需要通过发动机来进一步减小返回舱的下降速度。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动力所获悉,在着陆的最后一米,位于返回舱底部的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开启“精准刹车”。发动机产生的巨大推力有效地抑制了返回舱的下坠势头,降低它的下落速度,保证返回舱舱体平稳、安全落地。

该院动力所通过优化发动机设计点火通道,设计了伞盘式点火装置,实现点火装置火焰沿径向均匀作用,搭配集束式药柱形式,将着陆反推发动机内部药柱被点燃时间控制到10毫秒内,有力保证了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点火的同步性。

着陆反推发动机是我国载人返回着陆技术实力的综合展示。据了解,这也是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该产品第13次为航天员的顺利“回家”保驾护航。

关注3“太空行李”

神十八带回约34.6公斤“太空特产”包括斑马鱼培养基等科学实验样品

11月4日1时24分,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下行科学实验样品共55种,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燃烧科学等领域28项科学实验项目,总重量约34.6公斤。

4日上午9时45分许,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第一时间转运至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对返回的生命实验样品基本状态进行检查确认后,交付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

随神舟十八号飞船下行的生命类样品包括斑马鱼培养基、氨基酸、寡肽、产甲烷古菌、耐辐射微生物、石生微生物和地衣等共24种,后续科研人员将进行宏基因组测序、表型遗传分析、蛋白组与转录组分析等,重点开展水生生态系统在空间环境下物质循环机制研究,为构建空间长期稳定运行的复杂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撑;重点研究微重力效应对密码子化学起源的影响以及怎样的空间环境可能存在复杂的生命分子基础;研究厌氧古菌对地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生命地外宜居性探索提供关键的先验研究基础;评估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存极限和耐受性,探讨极端环境微生物向外太空拓展的能力,研究地球生命发生星际传播的可能性,验证岩石有生源假说。

据悉,材料类和燃烧类样品后续将随飞船返回舱运输回京。本次下行的材料类样品包括高温难熔铌合金、FeSi基软磁合金、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润滑材料、光纤和光学薄膜等30种,返回后科研人员将进行组织形貌、化学成分及其分布差异等测试分析,研究重力对材料生长、成分偏析、凝固缺陷及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材料在空间特殊环境下的使役行为和使役性能,可在下一代航发涡轮叶片、太空用光纤激光器、精准医学修复等领域的材料制造和应用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推动长寿命空间润滑材料、精密电子设备中子屏蔽材料、隔声隔热金属多孔材料、高性能金属软磁材料等的空间应用。

返回的燃烧类样品为基于甲烷燃烧合成的纳米颗粒材料,返回后科学家将进行颗粒粒径、形貌、晶格结构等分析,研究气相燃烧合成过程中,重力对前驱物液滴蒸发、纳米颗粒聚并生长以及结晶等过程的影响机理,力争为地外环境气相合成关键颗粒材料的技术发展打下基础。

出舱后3位航天员说了啥?

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顺利出舱后,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感谢伟大祖国,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工程全线,让我们飞天圆梦,平安回家。我们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在轨驻留的时间纪录将会很快被刷新。这次我重返到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再次感受到了祖国航天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将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叶光富

非常感谢全国人民对我们的关心,也非常感谢航天人对我们奋力地托举。这次太空圆梦之旅,我们乘组一心,天地一体,两次出舱活动,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在轨科研试验进展得也非常顺利。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圆满完成了神舟十八号飞行任务,但是探索太空永无止境。我们一定会尽快恢复,争取早日投入训练,再次回到浩瀚太空,在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李聪

感谢祖国和人民。太空浩瀚,神奇美丽,我们都非常享受失重带来的别样体验。从太空家园返回地球家园,既有回家的兴奋和开心,又有对太空的留恋和不舍,此刻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李广苏

关键词: 八乘组 轨驻 192天

热门推荐